这是古代的看法,今天的人们也在探讨大学的意义。
张横渠以为所谓道就是太和。然兹法之行,悦之者众,苟处之有术,期以数年,不刑一人而可复,所病者特上未之行尔。
[21]又说:阴阳合一存乎道。照他的基本定义说:道与理之不同在于同与异之区别,道是同,即是总体的。因在凤翔县横渠镇讲学,学者称为横渠先生。他写道:形而后有气质之性,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。自古?淫邪遁之词,翕然并兴,一出于佛氏之门者千五百年,自非独立不惧,精一自信,有大过人之才,何以正立其间,与之较是非,计得失![6]当时许多儒者都崇信佛教,佛教的势力是很大的。
‘化而裁之谓之变,以著显微也。故圣人以刚柔立本,乾坤毁则无以见易。不成未有性,不继不能成。
吾心之能作者为‘所,则吾心未作而天下本无有‘所。王船山曾说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,诚学思兼致之实功。乃须云‘一定之理,则是理有一定者而不尽于一定。但这只是他的政治观点的一方面。
然则象外无道,欲详道而略象,奚可哉?[46]象外之道也就是唯心论所谓绝对观念了。王船山否定了主观唯心论,认为人所认识的世界是离开人的认识而独立存在的,客体是不依靠主体而独立存在的。
三、王船山唯物论的实际意义 王船山的世界观,在中国古代唯物论的发展史上,占有很高的地位。连续有连续之理,不连续也有不连续之理。心无非物也,物无非心也。故于乱世之末流,择出处之正者,衡道以心,而不以心仿道。
知觉以著,故云‘应万事。在中国传统哲学中,主体叫作能,客体叫作所。几次的反清起义虽然失败了,但有志之士始终保持着民族复兴的信心,做了一切的努力,为将来的复兴奠定初步的基础。[18]这所谓质测之学即现在所谓实证科学。
他讲天之理与人之理的关系道:人以天之理为理,而天非以人之理为理者也。当时的豪族大地主,除了少数也参加了民族抗争以外,大部分投降了清朝统治集团,企图与清朝统治集团勾结起来,共同盘据在汉族人民的头上。
道大而善小,善大而性小。气载理,而理以秩叙乎气。
[71]又说:乃理自天出,在天者即为理,非可执人之理以强使天从之也。心者,性之灵、天之则也。乃以俟用者为‘所,则必实有其体。[41]我们只能说气是理之所依,却不能说理是气之所依。所有这些,都表现了他是站在中小地主阶层的立场。无其器则无其道,人鲜能言之,而固其诚然者也。
这便是王船山唯物论世界观的实际意义。他虽然主张维持士大夫的世胄、清流与耕商驵侩胥史之徒的区别,[3]但他所谓世胄、清流包含了封建的道德标准在内。
既盈两间而无不可见,盈两间而无不可循,故盈两间皆道也。[52]治为有道,乱为无道,这道专指人道而言。
[61]天地在先而无心,人有心而在后。但假如说人道完全出于人心而没有客观的根据,就不合事实了。
他说:唯豪杰以心为师而断之于事,夫君子之靖乃心以制义者,亦如此而已矣。天有成象,春其春,秋其秋,人其人,物其物,秩然各定而无所推移,此其所昭示而可言者也。这依然是唯物论的观点。洪荒无揖让之道,唐、虞无吊伐之道,汉、唐无今日之道,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。
所谓物无非心应即是备万物于一己的意思。于理上加‘一定二字方是道。
王船山坚决地否认离气而独立自存的理。他说:乾坤怒气之生,为草木禽兽,其大成者为人。
君子之辨此审矣,而不待辨也。在另一方面,他又反对豪族大地主欺压人民,反对统治集团的聚敛,要求照顾农民的生活,他慨叹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,又强调通商的重要。
[29]道就是一切事物所表现的普遍的理。王船山说:理只是以象二仪之妙,气方得二仪之实。主观唯心论者认为,人所认识的世界不能离开认识而存在,客观现象不能离开主体而存在。为太和之气所体物不遗者为性。
均成其理,则均成乎势矣。‘能‘所之分,夫固有之。
也就是说,物质是最根本的。若气,则虽不待人物之生,原自充塞,何处得个非气来?[58]天地原是无心的:天地无心而成化,故其于阴阳也,泰然尽用之而无择。
‘所不在内,故心如太虚,有感而皆应。船山反对唯心论的思想斗争在哲学史上发出万丈光芒。